重组新冠疫苗生产工艺流程 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原理?
1. 制备工艺不同
灭活疫苗是直接将病毒灭活,使其不具备传染性但能引起免疫应答。
腺病毒载体疫苗是通过基因重组,达到免疫作用。
重组亚单位疫苗是通过基因工程表达病原体的组分作为疫苗抗原成分。
2. 重组亚单位疫苗的制备工艺流程
将新型冠状病毒S蛋白受体结合区(RBD)基因重组到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基因内。
在体外表达形成RBD二聚体。
加用氢氧化铝佐剂以提高免疫原性。
重组亚单位疫苗是获批紧急使用的,其原理是将新型冠状病毒S蛋白受体结合区(RBD)基因重组到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基因内,在体外表达形成RBD二聚体,并加用氢氧化铝佐剂以提高免疫原性。重组亚单位疫苗制备工艺与其他类型疫苗有所不同,下面将详细介绍其制备流程。
步骤1: 获得S蛋白受体结合区(RBD)基因
首先需要获得S蛋白受体结合区(RBD)的基因序列。通常的方法是通过PCR扩增的方式从新型冠状病毒的基因组中得到这个基因。
步骤2: 基因重组到CHO细胞基因内
将上一步得到的RBD基因重组到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的基因内。这可以通过转染的方式实现,将RBD基因导入CHO细胞,使其能够在CHO细胞内进行表达。
步骤3: 在体外表达形成RBD二聚体
一旦RBD基因成功导入CHO细胞,它就可以在CHO细胞内进行表达。CHO细胞是一种常用的哺乳动物细胞,具有较高的蛋白质表达能力。通过在CHO细胞中表达RBD基因,可以使RBD蛋白在体外大量产生。
RBD二聚体是由两个RBD蛋白结合而成,它是新型冠状病毒S蛋白的关键结构域,也是免疫应答的重要目标。RBD二聚体可以被免疫系统识别并产生相应的抗体。
步骤4: 加用氢氧化铝佐剂以提高免疫原性
为了增强免疫原性,常常会将RBD二聚体与氢氧化铝(Al(OH)3)等佐剂结合。佐剂可以提高疫苗的免疫原性,促进免疫系统对疫苗的免疫应答。
3. 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原理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原理是刺激免疫细胞对病毒产生记忆,通过产生抗体有效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重组疫苗是一种常用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具有以下特点:
1)良好的安全性:重组疫苗一般不含活病毒,因此不存在感染风险。
2)研发成本低:重组疫苗的制备工艺相对简单,研发成本相对较低。
3)容易大规模生产:重组疫苗的生产工艺成熟,可以通过工业化生产满足大规模疫苗接种需求。
4. 重组新冠疫苗的接种情况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监测情况,我国新冠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如下:
2020年12月15日至2021年4月30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2.65亿剂次。接种后不良反应监测显示,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极低。
5. 不同疫苗的接种剂次
不同类型的重组新冠疫苗在接种时的剂次不同:
灭活疫苗需要接种两剂。
腺病毒载体疫苗只需接种一剂。
重组蛋白疫苗(CHO细胞制备)需要接种三剂。
重组亚单位疫苗是通过基因工程将新型冠状病毒的关键结构域RBD基因重组到CHO细胞内进行表达,并与佐剂结合以提高免疫原性。重组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研发成本低以及容易大规模生产的特点。目前我国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接种效果,为控制疫情的扩散起到了重要作用。